【315投资者保护】如今AI、数字诈骗有哪些法律条例约束
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
随着人工智能(AI)技术的飞速发展,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,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。近年来,利用AI和数字技术实施的诈骗案件逐渐增多,成为金融领域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。
一、当今利用数字/AI诈骗的案例数据情况
根据中国公安部的数据,2024年全国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达4万件,涉及8.2万人,同比增长26.7%。尽管AI诈骗尚未大规模爆发,但其占比逐年上升。
关键趋势:随着AI技术在语音合成、图像生成及自动化脚本中的应用,诈骗手段变得更为隐蔽高效。
例如,在一起典型的AI诈骗中,犯罪分子利用换脸技术伪造了一段受害者亲友的视频通话,成功骗取了430万元人民币。即使当前发案率较低,但随着技术门槛降低和技术手段的进步,风险正在增加。
二、利用数字/AI诈骗的典型案例
三、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
面对数字/AI诈骗,受害者可以依据以下法律条文寻求帮助:
-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:明确了网络运营者对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。如果因平台疏忽导致信息泄露,用户可根据此法向平台追责。
-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: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一系列权利,并设定了严格的罚则。如果个人信息被非法用于AI诈骗,受害者有权提起诉讼。
-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:提供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框架,包括对诈骗行为的定义、处罚措施及预防机制,适用于防范和惩治AI诈骗。
-
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:增加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相关条款,加大了对非法获取、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。AI诈骗往往涉及大量个人信息的非法使用,因此这些条款为受害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。
-
此外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法规也在逐步完善,旨在规范AI技术的应用和服务,防止其被用于违法活动。
总之,作为金融消费者,我们需要提高警惕,增强自我防范意识,熟悉并善于运用上述法律工具。一旦遭遇AI或数字诈骗,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,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
(来源:天弘基金投教基地)